当孩童被拒之门外配资门户资讯,长者被视为负担:东亚社会步入歧途的警示
你是否敢于相信,韩国竟有五百多家餐厅与咖啡馆,公然拒绝十二岁以下孩童入内?更甚者,某些场所宁愿迎接宠物,却对幼儿表现出毫不掩饰的排斥。另一边的日本,东京大学一位学者提出的“老人集体自杀”论调,竟然赢得了部分年轻人的热烈响应,这不能不令人胆寒。生育率的断崖式下跌,伴随着老年人口的爆炸式增长,究竟是什么让曾经被呵护的孩子、被尊重的长者,沦为令人生厌的“麻烦制造者”?此类令人心寒的事件层出不穷,每一次的发生都像一把钝刀,在人们心中划下深深的伤痕。我们是否会重蹈覆辙,让中国也陷入这样的困境?
韩国:失落的童年,破碎的包容
首尔街头,“禁止儿童”(NO KIDS ZONE)的标识随处可见,这并非偶然,而是韩国社会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。一切的开端,似乎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“大酱汤事件”。一位母亲在网络上控诉餐厅管理不善,导致其孩子被热汤烫伤。起初,舆论普遍同情这位母亲,然而餐厅提供的监控录像却揭示了真相:孩子因在店内奔跑嬉闹,主动撞向了端汤的服务员。这位母亲不仅未能反思,反而倒打一耙,此举彻底点燃了韩国网民的怒火。
展开剩余85%自此,儿童禁入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到2022年,竟有高达七成的韩国成年人支持设立此类区域。他们提出的理由简单而直接:凭什么我花钱消费,就要忍受孩子们的吵闹?然而,这种排斥早已越过了餐饮界的界限。去年,一辆首尔开往釜山的高铁上,一名男子因两个孩子嬉戏而情绪失控,甚至跳上座位,攻击劝阻的乘客。今年五月,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更是持刀威胁楼下玩耍的孩子,仅仅因为他们制造了过大的噪音。
与此同时,韩国的虐童案件也呈现令人震惊的增长态势。2023年,全国虐童案件超过2.6万起,其中高达86%的施暴者竟是孩子的父母,导致44名儿童不幸殒命。水原冰箱案更是将恐怖推向了极致——一名母亲将自己两名婴儿的尸体分别藏匿于冰箱长达四年和三年,面对调查,她竟冷漠地回答“没有特殊原因”。
在生育率仅为0.78%的韩国,新生儿的数量日益稀少,但儿童的生存环境却愈发边缘化。这并非“物以稀为贵”的常态,而是一种令人绝望的恶性循环:孩子越少,社会对儿童的包容度便越低,而这种低包容度又进一步扼杀了人们的生育意愿。
日本:迟暮的尊严,冰冷的世代
如果说韩国的“厌童”现象令人忧虑,那么日本的“憎老”情绪同样触目惊心。在这个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9.3%的超老龄化社会,“老害”一词已成为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。
“老害”,是“老人”与“公害”的结合,专指给社会带来麻烦的老年人群体。更令人发指的是,2021年,东京大学学者成田悠辅公然鼓吹“老人集体自杀”以解决老龄化问题,这种反人类的言论竟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拥趸。
年轻人为何对长者如此怨恨?在日本,70岁以上男性的就业率高达45.7%,他们占据着大量职位,严重挤压了年轻人的晋升空间。更令年轻人心寒的是,他们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都用于缴纳养老金,然而自身的养老前景却黯淡无光。
这种代际矛盾催生了一个个悲剧。日本频发的“看护杀人案”,正是子女因长期照顾失能老人而心力交瘁,最终选择结束亲人生命的写照。2011年千叶县就发生了一起男子弑父案件,便是这一绝望现实的缩影。
与韩国的“无儿童区”相呼应,日本也出现了“无老人区”。济州岛一家咖啡馆的门上赫然贴着禁止60岁以上老人入内的标识,旁边却挂着欢迎宠物狗的牌子。这种鲜明的对比,激起了无数人的愤怒:难道老人还不如宠物狗吗?
传统文化中对长者的尊敬正在崩塌,《楢山节考》中描绘的弃老习俗,如今被部分年轻人重新解读为一种“合理”的解决方案。当尊重长者的儒家伦理让位于残酷的生存竞争,社会的道德底线正在被无情地侵蚀。
共同的病灶:失落的包容,扭曲的社会
韩国的“厌童”与日本的“憎老”,看似指向不同的群体,实则都源于同一个病根——社会包容性的丧失,以及由此衍生的代际冲突。
两国均深陷低增长陷阱。韩国年轻人面临着“地狱级”的内卷,每周工作长达69小时,高昂的房价更是让他们望而却步,失业的焦虑如影随形。在这样的重压之下,生育被视为奢侈品,孩子则被看作资源竞争者。
而日本人口结构的“倒金字塔”化,使得每一位年轻人都要背负沉重的养老负担,延迟退休政策更是加剧了就业竞争。当老年人不愿“让位”,年轻人的怨恨情绪自然难以避免。
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包容性的瓦解。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,个体如同孤立的原子,传统的家族共同体已不复存在。当公共空间沦为无情的战场,弱势群体——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——都成了被排斥的对象。
福利制度的失效更是雪上加霜。韩国16年来投入超过2000亿美元用于提振生育率,收效甚微;日本的养老金改革也未能根本上缓解代际不公。政策的“治标不治本”,使得社会矛盾不断积累。
消费主义文化的推波助澜,也加剧了这一问题。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,让人们越来越难以容忍任何可能带来的不便,儿童的天真烂漫和老人的行动迟缓,都可能被视为对个人空间的侵犯。
中国的警示与变革的契机
虽然中国尚未出现韩日两国那样极端的“厌童”“憎老”现象,但类似的社会撕裂正在悄然酝酿。
中国正加速步入少子老龄化的双重困境:2022年,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9.8%,接近2.8亿人,预计到2035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;与此同时,总和生育率仅为1.09,新生儿数量已连续六年下降。
中国年轻家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每千人口的托位数仅为2.5个,远低于OECD国家12个的平均水平,这使得育儿重担几乎完全压在父母一方肩上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女性因生育而遭遇职场歧视,“母职惩罚”现象普遍存在。在养老方面,虽然居家养老占90%,但社区服务覆盖不足,失能老人的照护主要依赖家庭的自我牺牲,这无疑加剧了家庭的负担。
然而,中国也拥有改变的契机。韩国议员龙慧仁推动废止“无儿童区”,倡议建立“儿童优先区域”的做法,值得我们借鉴。更重要的是,学习北欧的“生育友好”模式,完善带薪育儿假、公共托育服务,将生育成本社会化,而非让家庭独自承担。
在养老方面,日本正在尝试改革养老金制度,努力平衡代际负担,同时为年轻人创造上升通道。加强照护支持,减轻家庭压力,也应成为我国必要之举。
关键在于重塑社会的包容性。一个健康的社会,应当能够包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,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儿童代表着未来的希望,老人象征着岁月的沉淀。当我们用冰冷的功利主义标准衡量生命价值时,文明的发展终将反噬自身。
从韩国的“禁童区”到日本的“厌老潮”,这些现象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。在人口结构剧烈变化的时代,如何构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饱含温度的社会,将决定我们文明的未来走向。毕竟配资门户资讯,我们今天如何对待孩子和老人,明天社会就将如何对待我们。"
发布于:四川省华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